河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与组织路线,积极推动“一融双高”战略,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立足学科特色,结合区位优势,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河北经济建设需求,在支部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生物技术系党支部现有16名正式党员,均拥有博士学位。支部始终秉持“党建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筑牢战斗堡垒、培育先锋党员、服务地方发展”为目标,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引导党员教师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家乡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地方产业升级中践行初心使命,形成了 “一名党员一面旗,两个典型带全局” 的良好局面。吕志堂教授与朱礼倩教授作为支部党员的突出代表,扎根科研一线,积极投身产业服务,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科研、科研反哺产业”的深刻内涵。
一、支部引领筑根基,锚定方向聚合力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为载体,持续强化党员“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的使命认知。党支部为支部科研工作锚定“扎根产业、解决真问题”的方向,为党员教师提供资源协调、后勤保障等支持,推动科研力量向产业一线集聚,形成 “支部引领方向、党员冲锋在前” 的工作格局。
二、典型引领显担当,科研扎根结硕果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吕志堂教授与朱礼倩教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实际成效。
(一)吕志堂教授:情系家乡,以微生物技术激活产业动能
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河北大学教授吕志堂,不仅在三尺讲台上倾囊相授,更在服务地方产业中践行着一名党员的担当。在为河北维达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时,他创新性地实现了5-羟基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法生产,这一突破,直接助力企业成功扭亏为盈,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曲周是 “农业大县、畜牧养殖业大县”,也是吕志堂的故乡。为了推动家乡相关产业的发展,他积极响应支部 “服务地方产业” 的号召,在家乡助力创办了河北好菌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带领团队专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农用微生物菌剂等产品研发与生产。吕志堂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团队的不懈努力,逐一攻克难题。如今,河北好菌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成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农用微生物菌剂研发生产领域的标杆企业。公司生产的优质产品,为替抗养殖和绿色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着当地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大步迈进。
(二)朱礼倩教授:深耕乳业,以科技护航产业发展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局产业技术顾问、河北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疫病防控岗位专家,朱礼倩教授聚焦奶牛养殖领域,用技术为产业保驾护航。2024年正月初五,接到有关牧场汇报——出现多例口腔溃疡症状后犊牛死亡事件,朱礼倩迅速奔赴牛场采集样本,并与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们联合开展检测工作。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排查,成功排除了口蹄疫病毒的可能性。随后,借助宏基因组学技术进行系统监测,发现了一种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病毒。该病毒在周边国家均有发现,但此前国际学术期刊尚未报道我国牛群中存在此类病毒。此次研究首次明确该病毒已经传入我国牛群,并引发了犊牛死亡事件。近年来,朱礼倩为某乳业集团解决关键生产问题,为企业减少大量经济损失;联合多机构制定了地方标准,被多家乳企及相关牧场采用并推广,其中部分操作方法的改变为牧场节约了大量成本,减少了产业污染。
朱礼倩教授针对奶牛蹄病这一产业顽疾进行攻关,采用16S rRNA-sequencing 共鉴定出21种优势细菌,其中11种被分类到种水平(包括6种已知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以及5种尚未确实是否具有人兽共患病的特征),其余10种被分类至属水平;从中发现了8种可能引发牛蹄病的潜在新菌株,相关研究成果即将在国际期刊发表。利用细菌分离技术,首次从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相关菌株与奶牛蹄病的关系在国际上尚未报道,这进一步凸显了该疾病的公共卫生威胁。还分离出了可引起牛乳腺炎的多株致病性细菌,首次揭示其与乳房炎的病原学关联,据此提出了“蹄病-乳房炎互为因果”的致病模型,和“奶牛蹄病-乳房炎协同防控”新理论。深入牧场调研蹄病高发的原因,针对生产实践中大量不科学甚至错误的操作方法,编撰了《奶牛蹄病防控技术30问》,为奶牛蹄病防控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也是行业内第一份相关指导资料。
针对犊牛腹泻高发危害大这一问题,提出了益生菌群防控技术,据此研发的益生菌产品,已在牧场初步推广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我国倡导的养殖领域减抗替抗行动提供了一种防治犊牛腹泻的抗生素替代产品。
三、育人传薪践使命,榜样引领共前行
党支部将 “立德树人” 融入科研服务全过程,吕志堂教授与朱礼倩教授的事迹已成为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学习素材,支部以此为契机开展“学榜样、践初心”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对照 “扎根一线的服务精神”找差距,推动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显担当”的局面。
如今,在两位教授的带动下,支部已有多名党员加入河北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开展社会服务50余次,推动3项技术成果转化。未来,党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产学研”模式,让党旗始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高高飘扬,以更多“扎根产业的科研成果”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